1974年的杭州街头,一位花甲老人每天推着三轮车,往返于针织厂与各个仓库之间。他每天要搬运600斤货物,却只能挣到1元2角的工资。街坊邻居都以为他是个普通的运输工人,谁能想到这位蹬三轮的老人,曾是"飞虎队"的传奇飞行员,在抗日战争中击落过6架日军战机,还曾4次穿越"死亡航线"?
一、从西点归来:血染长空的抗日英雄
1941年春,珍珠港事件尚未爆发之际,在重庆白市驿的一个简陋机场上,一群年轻的中国飞行员正在接受美国飞行教官的特训。在这群飞行员中,有一位身材魁梧的青年格外引人注目,他就是刚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吴其轺。
这一年的5月,陈纳德将军正式组建了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。这支部队后来被称为"飞虎队",成为了抗日战争中最为传奇的空中力量之一。由于表现出色,吴其轺被选中加入了这支精锐部队的第五大队。
1941年6月22日,成都机场突遭日军偷袭。当时机场上停放着十多架教练机,这些飞机大多是老旧机型,面对日军新式战机根本无还手之力。危急时刻,吴其轺主动请缨,驾驶一架教练机引开敌机。
那天的天气并不理想,低矮的云层时不时遮挡视线。吴其轺驾驶着教练机在云层中穿梭,不断改变飞行高度和方向。这种冒险的战术竟然奏效了,他成功吸引了日军战机的注意力,为其他教练机争取到了宝贵的转移时间。
在岷江上空,日军战机终于追上了吴其轺的教练机。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,吴其轺充分利用了江面上空的地形优势。他驾驶飞机贴着江面飞行,借助水面的反光干扰敌机瞄准。最终,在飞机即将被击中的关键时刻,他成功跳伞,被岷江边的村民救起。
这次险象环生的空战经历,不仅让吴其轺受到了陈纳德将军的嘉奖,更让他在"飞虎队"中声名鹊起。此后,他被任命为小分队指挥员,带领战友们继续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。
1943年,日军加强了对重庆的轰炸。在一次空战中,吴其轺率领小分队与日军在三峡上空展开激战。他驾驶的P-40战斗机凭借俯冲速度优势,成功击落了一架日军97式轰炸机。这是他个人战绩的第三个击落。
除了空战,吴其轺还多次执行了"驼峰航线"的运输任务。这条被称为"死亡航线"的空中通道,穿越喜马拉雅山脉,是当时中国获取外援的生命线。在他第二次执行任务时,由于天气恶劣,飞机差点坠毁在雪山之中。所幸最终凭借娴熟的飞行技术,他带着重要物资安全降落在昆明机场。
到1944年末,吴其轺的个人战绩已经累计到了6架击落、3架击伤。他在"飞虎队"服役期间,总计执行了87次对日作战任务,累计飞行时间超过800小时。这样的战绩,使他成为了当时"飞虎队"中最年轻的中校飞行员。
二、归国使命:艰难的抉择时刻
1949年初,台北街头的气氛异常紧张。从西点军校进修归来的吴其轺,看到的是一个与记忆中截然不同的台湾。街道上到处都是从大陆撤退来的军队,军纪松弛,秩序混乱。
一天,吴其轺在台北邮局收到了一封来自大陆的信件。那是他的父亲历经千辛万苦,辗转托人送到台湾的一封家书。信中写道:"你的大哥已经回到北京任教,三哥和五哥也都在上海安居。全家人都希望你能回来,一起建设新中国。"
这封家书让吴其轺坐立难安。此时的台湾,国民党当局已经开始了"清乡"运动,对岛内进行严密监控。任何与大陆有联系的人都会受到怀疑。为了不引起注意,吴其轺将这封信仔细收藏在一本《西点军校教程》的夹层中。
就在这时,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。他的西点同学,美国空军少校约翰·史密斯来台湾访问。两人在台北圆山饭店重逢时,约翰发现昔日意气风发的战友变得格外沉默。
在一次私下的谈话中,吴其轺向约翰透露了自己想要回归大陆的想法。这位美国朋友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递给了他一张名片,上面写着香港某酒店的地址。
1949年4月的一个雨天,约翰以美军顾问的身份,带着一个"助手"登上了飞往香港的军用运输机。这个"助手"就是化了装的吴其轺。当时国民党虽然对离岛人员严格审查,但对美军却不敢过分盘查,这给了吴其轺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飞机在启德机场降落后,吴其轺按照约定来到了九龙的一家茶楼。在那里,他见到了一位自称"老李"的中年人。通过这位神秘的联络员,吴其轺终于与大陆的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。
然而,要从香港回到大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当时国民党在香港布置了大量特务,专门监视可能投诚的军政要员。吴其轺不得不在九龙一间破旧的棚屋里躲藏了整整两个月。
直到1949年6月下旬,借着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,吴其轺终于登上了一艘驶往大陆的小渔船。这艘看似普通的渔船,实际上是地下党专门安排的秘密交通线。经过12个小时的惊险航行,他终于踏上了深圳的土地。
在深圳接受了一个月的政治审查后,吴其轺被安排到了北京。组织上考虑到他精通飞行技术的特长,将他分配到了南苑机场担任飞行教官,为新中国培养第一代空军飞行员。
三、隐藏的真相:命运的转折点
谁也没想到,在南苑机场担任飞行教官的日子并不长久。1951年的一天,一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吴其轺的命运轨迹。当时,一份来自西点军校的档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。
这份档案显示,1947年吴其轺在西点军校进修期间,曾与一位名叫詹姆斯·威廉姆斯的美军情报官员有过密切接触。这位威廉姆斯后来被证实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远东地区的重要特工。
更为棘手的是,吴其轺在香港期间的一位接头人"老李",被发现与一个潜伏的国民党特务组织有关联。这个特务组织在香港设立了多个秘密联络点,专门负责策反从台湾回归的军政人员。
1951年秋天,一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在全国展开。由于身份敏感,加上西点军校和香港接头人的历史问题,吴其轺被要求接受组织审查。在南苑机场的办公室里,专案组调查人员连续对他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审讯。
审讯记录显示,吴其轺详细交代了自己在西点军校的所有活动。他承认确实认识威廉姆斯,但仅限于学术交流。至于香港的"老李",他表示当时急于回国,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背景。
然而,就在这个时候,另一个重要线索浮出水面。1949年5月,就在吴其轺离开香港前夕,曾有一笔来历不明的1000美元汇入他在汇丰银行的账户。这笔钱的来源一直是个谜。
档案资料显示,专案组为此专门去信香港,要求汇丰银行协助调查这笔汇款的来源。但由于时间太久,银行的相关记录已经销毁,无法查证这笔钱的具体来源。
1953年初,专案组做出了最终结论。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吴其轺是特务,但考虑到其复杂的海外关系和身份背景,决定将他送往余杭农场进行劳动改造。
在余杭农场的20年里,吴其轺被安排在农场的机械修理组工作。这里的档案记载,他曾利用自己在飞机机械方面的知识,成功修复了多台损坏的拖拉机。1958年,他还因为改进了收割机的传动装置,获得过一次劳动模范表彰。
直到1974年,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政策的调整,吴其轺终于结束了改造生活。但此时的他已经失去了飞行资格,也无法回到航空领域工作。最终,他在杭州清波针织手套厂找到了一份运输工的工作,开始了日复一日的三轮车生涯。
四、重获新生:改革开放后的转机
1978年,历史的车轮驶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。12月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。会议结束后,一场全国性的平反运动随即展开。
1979年初,杭州市委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,开始重新审查建国后的政治运动案件。在这些待审查的档案中,就有吴其轺的那份尘封了近30年的档案。
工作组的调查报告显示,当年所谓的"可疑汇款"其实是一个误会。那笔1000美元是吴其轺的西点同学约翰借给他的盘缠,用于支付从台湾到香港的旅费。约翰本人后来还专门写信给中国驻美使馆,证实了这一点。
1980年3月15日,一个普通的工作日,吴其轺像往常一样推着三轮车送货。这时,杭州市政府的一辆轿车停在了他面前。车上下来的工作人员,带来了一份正式的平反通知书。
通知书上写道:"经过认真调查核实,吴其轺同志在抗日战争期间英勇杀敌,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;新中国成立后,积极要求回归祖国,态度诚恳。原判定的'特嫌'问题均系误会,现予以彻底平反。"
这份通知书不仅恢复了吴其轺的政治名誉,还给予了他相应的经济补偿。杭州市政府为他补发了20年的工资差额,并在西湖区划拨了一套80平米的住房。
平反后的吴其轺没有闲着。他注意到杭州周边的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,便开始自学地质知识。他常常徒步进山,采集矿石样本,记录地质特征。
这种执着引起了浙江大学地质系的注意。1981年秋天,系里特别邀请他担任了一个特殊的职务:矿石标本室的管理员。在这个岗位上,吴其轺建立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矿石标本库,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1982年,吴其轺在整理矿石标本时,发现了一种不常见的铜矿。经过专家鉴定,这种矿石含有稀有金属铼,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。这一发现,让这位昔日的飞行英雄在地质领域也有了一番作为。
到了1983年,随着平反工作的不断深入,更多关于吴其轺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。其中包括美国军方的一份表彰令,记载了他在"飞虎队"服役期间的详细战绩。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,最终被收入了浙江省档案馆,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重要见证。
五、最后的荣光:英雄暮年
2005年春天,一场特别的庆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。这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举办的盛会,现场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抗战老兵。在主席台第一排的座位上,坐着一位87岁的老人,正是已经白发苍苍的吴其轺。
这一天,中央军委为在抗战中立下卓越功勋的老兵们颁发了特制纪念章。当吴其轺从总政治部领导手中接过这枚沉甸甸的勋章时,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这枚纪念章上刻着"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"的字样,背面则镌刻着他在"飞虎队"服役期间的主要战绩。
庆典结束后不久,湖南芷江专门邀请吴其轺参加第二届国际和平节。这个地方对他来说意义非凡。1945年,他曾在芷江机场指挥过抗战最后阶段的空战。当地政府不仅派专车接送,还特意安排他参观了当年的指挥部旧址。
在芷江期间,一件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喜。当地的航空博物馆里,竟然保存着一份1945年的作战简报,上面详细记录了吴其轺率领的空军小分队在湘西会战中的战斗经过。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立即被博物馆列为重点收藏品。
2006年,应浙江电视台的邀请,吴其轺重返当年岷江边的跳伞地点。在当地人的帮助下,他找到了当年救助过他的老农家的后人。令人感动的是,那个村子的人们一直将这段历史口口相传,还在村史馆里专门辟出一个展区,陈列着与这次空战有关的实物和照片。
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,组委会特意邀请吴其轺参加了开幕式。当他乘坐的礼宾车缓缓驶入鸟巢体育场时,大屏幕上打出了他的名字和简介:"抗日空战英雄、原'飞虎队'飞行员吴其轺"。全场观众起立鼓掌,向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兵致敬。
生命的最后几年,吴其轺常常去杭州的岳王庙。在那里,他总是驻足在岳飞塑像前,久久凝视。2010年10月13日,这位传奇的"飞虎队"老兵,在杭州平静地离开了人世,享年93岁。临终前,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飞行员徽章和抗战纪念章,郑重地捐赠给了中国航空博物馆。
按照吴其轺生前的遗愿,他的骨灰被撒在了芷江机场的上空。就在这片他曾经用生命守卫的天空中,这位抗日英雄完成了最后的告别。
